薪火相传指灯引路,创新实践激扬青春。5月20日,由校团委、校研究生会主办,我院承办的扬州大学研究生“明灯指引 学霸课堂”系列活动——第一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经验分享会顺利开展,本场分享会围绕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展开,特邀教育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孙维老师和社会发展学院田华老师担任点评嘉宾。

上半场:口述之声团队分享红色历史传承经验
社会发展学院的黄振同学首先介绍了他所带领的扬州大学“口述之声团队”作品——《铁血夕阳,映照闪亮青春》。他总结道,获得研究生赛事全国奖项需要精干灵活的项目团队、丰富多彩的材料累积、踏实有为的材料转化和积极全面的参赛准备。
黄振同学详细阐述了团队“寻-访-转-化”的工作模式:通过“寻”联络相关部门寻找老兵;“访”走访、录制、记录老兵事迹;“转”转录、校对、定稿资料;“化”将资料转化为书籍、话剧、宣讲等形式,为抗战述史,为老兵立传。
他还回顾了团队十年历程:通过走访、采写、归档1000余份图文、音视频资料,汇编口述资料,形成宣传文稿,融入思政育人,整理出版了《铁血夕阳红——扬州抗战老兵访谈录》等9部著作。该团队开创了青年学子参与历史抢救与传承的新模式,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同时探索出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的有效路径,通过真实历史叙事增强了思政育人的感染力。


田华老师充分肯定了该团队的特色工作模式,建议宏观上从顶层设计入手,推进机制创新,建设专业性强、积极性高、影响力大的青年口述史团支部;微观上因地制宜,设置口述采集部、影音录制部、访谈编辑部、宣传创意部四个部门,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执行效率。
孙维书记肯定了口述史形式的运用,强调其对中国共产党进程谱系的重要研究价值,提倡同学们结合个人专业,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社会价值,获得深刻的生活体验与精神成长。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针对袁昊同学关于采访老兵时遇到精力不足或敏感问题的疑问,黄振同学表示团队会提前准备充分的采访提纲,灵活调整问题,确保核心问题得以提出。对于唐玉凤同学关于项目创新的提问,黄振同学表示将继续拓展口述史研究对象,如辛亥革命亲历者及后人、抗美援朝参战人员及见证者等。


下半场:“童心萌蒙绘”创编团队分享参赛经验
我院“童心萌蒙绘”创编团队代表高睿同学分享了参赛经验与故事。她全方位解读了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深入分析了赛题设置和日程安排规划。
在备赛方面,高睿同学强调了组建一支能力互补的团队的重要性,建议挖掘学院资源或依靠个人成果转化准备内容,并详细分析了如何选择赛道和形式。她重点分享了大赛的准备思路,强调“对标评审标准、厘清整体思路,摸索前进,逻辑自洽”的原则,指出PPT制作需遵循严谨的逻辑。此外,她还总结出占据思想领地、探索多样形式、明确核心竞争力等宝贵经验,为后续参赛者提供了清晰指引。


孙书记肯定了项目选题逻辑与团队构建的优势,阐述了比赛对个人成长及研究生培养的独特价值,鼓励同学们重视赛后反思,从过程中汲取成长养分,同时强调了汇报中控制时间与凝练核心要点的重要性。

田华老师在点评中着重强调三点:参赛项目应结合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进行创作,可从举办地及本校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出发挖掘独特素材;紧跟时代潮流,如利用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作为创新切入点;紧扣学校院系和专业特点,跨学科组建成员,发挥不同专业优势,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作品。

在提问互动环节,荣禛慧子同学询问了高睿同学在比赛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高睿同学表示团队曾因成员毕业导致时间协调困难,通过重新规划任务、灵活调整分工和线上会议沟通,最终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针对王园丹同学关于红色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关联的疑问,高睿同学从语文课标角度解读,指出二者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同学们探索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方式。


此次“明灯指引 学霸课堂”——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经验分享会为在场同学搭建了经验交流与智慧共享的优质平台。分享者倾囊相授,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经验与全新视角,让同学们对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有志参赛的同学指明了前行方向。相信这些宝贵经验将助力同学们在未来的文化创新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探索创新路径,以创新实践激扬青春力量,在各类赛事中绽放光彩,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