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镌刻千年·匠心传习”非遗文化情境德育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专程前往雕版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江民先生的工作坊,拜访了驻守在这里的“非遗奶奶”,用镜头与文字记录下这项千年技艺的鲜活脉动,聆听一位手艺人最真实的心声。
在扬州何园曲径通幽处,一间弥漫着木香与墨韵的小店成为了连接古今文化的驿站。一踏入工作室,志愿者孙世宇、田梦瑶同学就被眼前景象吸引:一幅幅雕版印刷作品排列整齐,线条或遒劲或婉转。“非遗奶奶”演示着始于唐代的古老印刷流程——匀墨、覆纸、刷印。动作行云流水,凝聚着数十年的功力。“细的线条最难印,力道、墨色浓淡都要恰到好处,差一点就糊了。”奶奶一边操作,一边向围观的学子们讲解着技艺的精微之处。

体验环节,在奶奶的指导下,田梦瑶同学用拓包蘸取鲜红朱砂,在调色板上反复匀搓,确保颜色均匀后,在雕版凸起处均匀施色。孙世宇则将一张特制纸轻覆其上,用压板平稳推压,古老纹样渐渐显形。当纸张被轻轻揭起,一幅孔子像跃然眼前,工作室响起同学们的赞叹。两位志愿者将作品装入传统锦缎包装时,孙世宇同学感慨道:“每道工序都凝聚着匠心,这次体验让我们触摸到了真正的文化脉搏。”

探访过程中,学子们不仅用镜头记录了雕版印刷的每一个珍贵细节,更与奶奶展开了深度对话。田梦瑶提及,在工作室最醒目的位置,一幅《哪吒闹海》雕版画吸引了她的注意:“除了传统的十二生肖题材,我还看见了时下热门的哪吒,想必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吧?”奶奶笑着揭秘创新之道,“用老手艺刻新故事,融入孩子们喜欢的元素,才能让非遗走出去”。让神话IP与非遗创作碰撞火花,这不仅是增加销量的妙招,更是激活非遗生命力的破局之策。

当被问及雕版印刷的未来,尽管忧虑传承之艰,奶奶的目光却依然坚定。“你们能来,能感兴趣,就是好的开始。”这份跨越年龄的对话,在墨香弥漫的工作坊中显得格外温暖。学子们与奶奶手持现场印制的作品合影,定格了一幅动人画面。

此次探访与体验活动,不仅记录了扬州雕版印刷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现场,更凸显了的老一辈传承人在坚守技艺核心的同时,通过家庭协作、开发文创、免费开放体验等多元化路径,积极拥抱创新、面向公众进行推广。在何园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一刀一刻,一墨一纸,仍在诉说着千年不绝的文化回响,等待着更多愿意静心聆听、用心传承的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