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暖桑榆 AI赋能
随着我国数字化发展与AI生活化应用的全面渗透,老年人数字化发展呈现“被动跟随”状态。近日,为帮助社区老人积极应对其生活中面临的“数字难题”与“AI鸿沟”,我院高菡忆、欧佳璇、陈宇轩作为扬州大学“智暖桑榆—AI赋能”社区助老服务团成员,走进扬州市卜桥社区,带领老人们进行了一场以AI赋能为特色的手机应用之旅。

团队从调研出发,着重关注学习能力、兴趣图谱、场景痛点三方面,制作调查问卷和访谈纲要,通过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准确把握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即基础操作、场景应用和功能迁移。一位参与活动的爷爷在志愿者的耐心教学下学会了使用AI软件的“健康记录”功能,他表示:“以后每天量完血压,对着手机一说,数据就自动存档,自己安心,儿女也放心!”

在学习、利用AI的同时,也要警惕伴随而来的风险。次日,团队成员针对新型AI诈骗开展专题讲座,向老年人普及相关知识。以常见AI软件“豆包”为例,他们演示并模拟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新型AI诈骗情形,如“语音克隆”“AI视频”等,帮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辨识AI诈骗,进一步提高新时代大背景下老年人防骗意识,让他们掌握在生活中应对新型AI诈骗的基本方法,做到“陌生链接不点击”“语音对话要核实”“AI视频细甄别”。

夏日炎炎,悠悠茶香沁人心脾。此次活动还特别聚焦于老年人的养生习惯与健康生活层面。团队成员悉心准备了相关制作材料,带领爷爷奶奶制作手工茶包。在制作过程中,成员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耐心,和爷爷奶奶共同完成茶包的制作。

本次活动旨在提升老年人的实际AI软件应用能力与新兴AI形势下的数字安全意识,搭建大学生群体与社区老年群体的代际沟通平台,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与基层社区老人间的代际沟通。同时关注老年人精神陪伴需求,通过多样活动,丰富老年群体的闲暇时光,提升社区老人在AI数字时代下的幸福感。
据统计,本次卜桥社区活动共覆盖20余位老人,其中有80%以上掌握了AI软件的基础操作以及应对新型AI诈骗的反诈方法。团队负责人高菡忆表示,希望“智暖桑榆—AI赋能”社区助老服务团能够持续关注老年群体的所需所盼,继续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AI赋能”温暖桑榆,推动社会AI数字化助老服务行稳致远。
七彩向阳 青葵伴夏
近日,扬州大学“七彩向阳,青葵伴夏”星期日义务学校实践团走进朱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屋檐上的艺术”为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古建筑文化课。志愿者们通过知识讲解、纪录片观赏、创意手工等形式,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触摸瓦作技艺的千年脉络,感受古建筑背后的人文温度。我院党委副书记朱鑫铨、团委书记孙维、辅导员鹿秀颖、李文超莅临现场指导。

活动伊始,志愿者花翎以“中国十大古建筑”为引,用生动的语言和纪录片揭开了古建筑瓦作的奥秘。志愿者们将彩绘图案与民间传说结合,讲述屋檐上的“神兽世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见过的古建筑:“东关街的老房子有蝙蝠花纹!”“何园的瓦当上有荷花!”课堂瞬间变成了一场古建筑发现会。最热闹的环节当属粘土手工制作。孩子们四人一组,揉捏搓压,将课堂所学融入创作。有的用波浪纹捏出仿古瓦片,有的用金线勾勒彩绘,还有的给亭子加上“九脊顶”和“小瑞兽”。




此次活动以“古建筑+”为切入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既展现“八大作”工匠精神的严谨,又通过民间传说激活文化记忆。古建筑不是冰冷的砖瓦,而是一代代匠人智慧的结晶。团队成员邢锦程在活动后说到:“当看到孩子捏出歪歪扭扭却充满想象的‘小亭子’时,仿佛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微光。”团队负责人花翎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发“非遗盲盒”“古建拼图”等创新课程,让传统文化在社区课堂中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