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暑假社会实践第十三期

2025年,值新中国治淮75周年之际,扬州大学“治淮记忆解码”口述史团队近日走进苏北灌溉总渠管理处和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治淮精神探源之旅。

第一站追寻治淮足迹,传承治淮精神

淮安七月,骄阳似火。老人摇着蒲扇念叨“这天气,水就是命根子”;田间地头,庄稼人引水灌溉,护住刚栽下的稻秧。当极端天气频发成为新常态,当“守住水安全底线”成为时代命题。扬州大学“治淮记忆解码”口述史团队走进苏北灌溉总渠管理处,通过实地考察工程旧址、访谈建设亲历者、梳理历史档案,试图在40度的高温里,触摸那些镌刻在闸门石缝中的精神温度,为破解当代水利难题寻找历史镜鉴,让治淮精神成为润泽后世的永恒答案。

在苏北灌溉总渠管理处的会议室里,团队成员共同观看了关于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建设的宣传记录片。画面中,历史影像与现代成就交织,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淮的伟大历程。从1952年苏北灌溉总渠的建成,到2003年淮河入海水道的完工,再到如今正在推进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每一步都凝聚着水利人的智慧与汗水,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系统治理、求实创新、团结奉献、艰苦奋斗”的治淮精神。

在苏北灌溉总渠管理处领导华学坤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了淮河二站、三站、四站。这三座泵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长江水抽引北送的重任。站在泵站前,巨大的机组在轰鸣声中运转,源源不断的水流被抬升,流向北方。华学坤向同学们介绍道:“这三座泵站与淮安一站共同组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二梯级抽水泵站,每年为北方地区输送大量水资源,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实际作用。”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

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有幸采访了多位当地干部。有的曾亲身参与了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的建设与管理,有的正在自己的水利岗位上发光发热。胡桂成老同志深情回忆:“当年建设总渠时,条件艰苦,但大家凭借着一股子干劲,一锹一铲地挖出了这条生命之渠。”他们还提到,如今的水利事业不仅在技术上有了巨大进步,更在生态保护和水资源调配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第二站治淮75载,青春再出发

淮河流域,这片承载着夏商周文明起源的土地,自古便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融。“善治国者必治水”的古训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作为新中国首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淮河治理开创了大国治水的先河。淮河文化建设是治淮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淮河流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不断提炼淮河文化的当代价值。

“治淮记忆解码”口述史团队来到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首先参观了治淮陈列馆,手写的《治淮方略》真本、沙盘模型中蜿蜒的河道变迁、数字屏上跳动的实时水文数据,共同勾勒出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数字孪生淮河”的跨越式发展。看着那些昔日早已泛黄的文字与图片,“人民至上、系统治理、求实创新、团结奉献、艰苦奋斗”治淮精神的治淮精神在心中浮现,团队成员无不肃然起敬。

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团队成员走进智慧水利中心,观看了数字淮河建设的演示视频。通过大屏幕,团队成员直观地了解到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调度以及水生态保护的最新科技成果。数字淮河孪生系统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治淮效率,还为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离开陈列厅,高睿同学与治淮宣传中心顾梅科长进行了深度交谈。顾科长说道,淮河流域多年来的治理在艰难中前进,成果显著,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人投身治淮大业,为治淮奉献青春。如今,淮河水情教育形式日益丰富,定期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以实际行动示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淮河治理、水资源保护中去。

江苏苏北灌溉总渠管理处领导华学坤表示,该工程不仅是水利建设的典范,更是治淮精神的践行者与推动者,他期待扬大师生持续关注治淮事业,挖掘淮河文化的时代内涵。通过这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从竹筐扁担到智能调度,从人拉肩扛到数字孪生,治淮精神始终是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既承载历史荣光,更指引未来方向。扬大学子们深领悟到治淮精神蕴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豪情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智慧。他们立志传承治淮故事,在治淮精神的指引下,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诚聘英才
  •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邮编:225002  电话(传真):0514-87975536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