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单词串联乡野 以初心书写师范
七月的风卷着稻香,吹进了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周寨镇周寨社区的活动室。“Hello! 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Li Hua……”一阵阵稚嫩又响亮的英语对话,开启了一位师范生与乡村儿童的夏日羁绊。近日,为更好地提升乡村儿童的英语能力,在这个炎炎夏日,我院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周群发起的“乡村英语小课堂”在这里开课,为社区里10余名农村小学生带来了一段充实又有趣的英语学习体验。
考虑到农村孩子接触英语机会较少,面对枯燥的单词、语法常常提不起兴趣,志愿者周群特意将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用彩纸剪出苹果、香蕉等水果模型,教孩子们认读对应的英文单词;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记忆生活中的小单词;将社区空地变成“英语角”,“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将“run”“stop”等指令词汇融入孩子们愉快的游戏活动。原本抽象难懂的英语单词变成看得见,听得懂的趣味游戏互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除了夯实基础词汇和提升口语能力的同时,她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跨文化意识。在课堂上,她带来了自己收集的有关各个国家特色的图片,她用简单流畅的英语介绍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原来英国的公交车是红色的,澳大利亚有可爱的考拉!”原本只存在书本中的文字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画面,孩子们瞪大好奇的眼睛,对远方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乡村英语小课堂”已接近尾声,但孩子们对英语的热情丝毫未减。社区负责人对此表示:“农村孩子在英语学习上确实存在短板,这个暑期课堂不仅帮家长解决了看管难题,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孩子们学英语的兴趣,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小窗户。”

作为一名师范生,这段志愿经历让志愿者周群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教师”二字的重量,不仅在于教会孩子知识,更在于用他们熟悉的方式,点燃对世界的好奇。“以前总在课本上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原只当句箴言,现在才懂,真正的师范,是让每个知识点都带着生活的温度,更易于孩子们理解吸收。”未来,她表示将牢记师范使命,为更多孩子们带来更多更优质的课程。
巧手串珠链 童心绘彩虹
近日,扬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洋溢着别样的童趣与专注。我院沈欣怡同学在这里化身“小沈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整天共四场、充满创意与欢乐的“彩虹手链”手工串珠课程。从朝阳初升到日影西斜,孩子们在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下,用五彩斑斓的珠子编织属于自己的夏日“彩虹”,在指尖的跃动中收获了成长与喜悦。
清晨,活动中心的教室便迎来了一批兴致勃勃的小学员和家长。志愿者沈欣怡有条不紊地引导家长完成签到。当教室里的小身影渐渐坐满,第一堂课便在期待中开始了。沈老师首先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讲解制作手链的步骤:测量手围、预留长度、安全剪线、打结防落。孩子们纷纷伸出小手,认真比量,专注的神情俨然一个个小设计师。接着进入最令人兴奋的环节——挑选心仪的珠子。面对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珠盒,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精心挑选着属于自己的“彩虹”元素。

然而,珠子作为孩子们最爱的宝藏,有时会引发小小的争执。“这个蓝色的珠子是我先看到的!”“我还想要一个粉色的!”面对这些童言稚语间的小摩擦,沈欣怡展现出超出预期的耐心与智慧。她迅速介入,温和地引导孩子们学会分享与等待,用“下一个更漂亮”的鼓励化解矛盾,并巧妙地通过增加同色系珠子的供应来满足需求。课堂秩序在她的及时疏导下始终保持着积极活跃的主旋律,温暖的话语和及时的援手,总能让孩子破涕为笑,重拾信心。整个过程中,她不仅教授技能,更是在实践中传递着耐心、鼓励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傍晚,随着最后一场课程的结束,热闹的教室渐渐安静下来。看着孩子们心满意足地牵着家长的手离开,手腕上跳跃着自制的彩虹手串,沈欣怡心中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感。

“看着他们从手足无措到顺利完成,从争抢珠子到学会分享,从沮丧到重绽笑颜,这个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耐心引导的力量和实践的价值。”志愿者沈欣怡在活动后分享道。那一串串小小的手链,串起的不仅是彩珠,更是孩子们动手的乐趣、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一份小小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