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教学楼内,京剧传统剧目《武家坡》正在上演。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两位表演者何燕慧、潘奕含手持舞扇,唱腔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动作和步法间尽显京腔京韵,将王宝钏与薛平贵之间缠绵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弘扬我国京剧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对京剧的认同感,近日,我院学生社团联合会艺术团特举办“京腔国韵,弘扬国粹”京剧讲座,为教科学子普及京剧知识,让同学们近距离沉浸式感受国粹的魅力。
本次讲座特邀校关工委顾问、机械工程学院退休教师、曾任扬州大学京剧社常务副社长的王自强老师主讲,讲座由顾佳珊同学主持。开讲前,王老师现场演唱京剧《洪洋洞》和《锁麟囊》选段,老生唱段有板有眼、字正腔圆,旦角唱段婉转动人,唱罢余音绕梁,现场掌声经久不息。接着王老师从京剧的形成以及发展历史讲起,围绕京剧的艺术特征、京剧的行当、唱腔和念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京剧知识,并结合具体的京剧片段,通过亲自示范让同学们对京剧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既然京剧是由许多剧种融合而成,那么京剧应该以什么语言来唱呢?”在讲到京剧的发音时,王老师向在场同学抛出了一个问题,顿时让同学们陷入思考。经过王老师的讲解,大家才明白原来京剧的发音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同时还夹杂湖广音和中州韵。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王老师还当场以京剧《洪洋洞》中“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一句为例,“半日”应读作“buàn”“lì”,这就是湖广音,而正是这些多样的发音唱法,才让京剧听起来更有韵味。

在最后的互动提问环节,王老师为同学们解答了“现代京剧有哪些创新之处”等问题。他以一九四九年以后新编的历史剧为例,将京剧流传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他强调,一出戏要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并能传唱几十年实属不易,而一些著名传统京剧能够流传至今就更能证明其艺术价值之高。
“京剧有着极高的艺术含量,因此必须达到一定水准才能更好地欣赏国粹的魅力。而如今大学生当中喜爱京剧的并不多,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讲座,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接触京剧、欣赏京剧的机会,让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逐渐爱上京剧艺术,让京剧走到更多人身边。”活动负责人芮韦一向记者表示。
“京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集我国戏曲之大成,自清朝延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我院辅导员李闰月老师表示,“京剧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希望师范生们都能发挥自身特长,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乐于接受并主动传播京剧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让京剧所代表的传统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