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载体,对跨学科模式的探讨是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为满足研究生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的需要,实施跨学科交流已经成为高校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创新点。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下午茶”学术成果跨学科交流研讨会于2023年3月18日上午9时在荷花池校区逸夫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含菁咀华,理思云合”为主题,聚焦各个学科领域前沿,为不同学院的研究生们打造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以各学科知识为星星之火,点燃学子的科研热情。


本次活动邀请了各学院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老师作为活动嘉宾,他们分别是:数学科学学院刘莉老师、化学化工学院景崤壁老师、文学院马德强老师、社会发展学院程结晶老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何爱垒老师。此外,还有来自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代表参与本次活动。
精彩回顾
议题一


汇报题目:《Analyses of solutions of Riemann-Liouville fractional oscillato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pure delay》
汇报人: 数学科学学院 潘仁杰
内容回顾:潘仁杰同学汇报的题目是《具有纯时滞的Riemann-Liouville分数阶微分振动方程解的分析》,他此次汇报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前期准备、主要结果、结论以及近期研究进展。潘仁杰同学首先利用Mittag-Leffler矩阵函数的两个新定义的时滞摄动和常变法,得到了ρ∈(1,2)阶Riemann-Liouville分数阶时滞振荡系统的精确解。在精确解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类非齐次纯时滞分数阶振荡微分方程的有限时间稳定性。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合理性,部分解决了2022年马哈穆多夫留下的公共问题。
议题二


汇报题目:《“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材重构研究》
汇报人: 化学化工学院 徐梦远
内容回顾:徐梦远同学立足于高中化学,以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界定了教材重构的内涵;分析了教材重构的类型及流程;基于素养为本的要求,从重构目标、重构内容、重构方式、重构范畴四个角度明确了教材重构的特征;总结了情境化、问题化、过程化、结构化的素养为本教材重构策略。在此基础上,徐梦远同学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摩等方式,探查高中化学教师教材重构现状及影响因素。最后徐梦远同学提出促进素养为本的教材重构实施的两个建议:1.希望有关教育部门为一线教师开展关于教材重构的相关培训;2.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建设,主动投身教材重构的研究。
议题三


汇报题目:《晋南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汇报人:文学院 李慧敏
内容回顾:公共数据开放是一项涉及广泛公众利益的社会治理运动,对参与主体开展数字公民教育,可提升其政策参与度与公共理性,进而推动公共数据价值的释放以及开放生态的有序运行。基于这样的价值逻辑,刘星同学从构建条件、目标、内容与特征等角度,探讨符合公共数据开放宗旨的数字公民教育模式,并结合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从主体关系与开放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参与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教育为辅的混合数字公民教育模式类型。
议题四


汇报题目:《Estimation Strategy Selection Is Modulated by Snapshot Emotional Priming, but Not Math Anxiety》
汇报人: 教育科学学院 赵昕仪
内容回顾:赵昕仪同学的汇报题目是《情绪启动调节估算策略的选择,而不是数学焦虑》,探讨了快照情绪启动和数学焦虑在估计策略选择中的作用。其研究基于三点假设:一、假设快乐情绪启动(相对于中性和恐惧情绪启动)有利于提高个体的估计策略选择适应性。二、恐惧启动不利于个体的估计策略选择适应性。三、在不同的情绪启动条件下,被试被要求完成估算任务时,他们的估算表现(正确率ACC和反应时RT)与数学焦虑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赵昕仪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数学焦虑与估计表现(ACC、RT和策略选择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快乐情绪启动并不总是有利于个体的估算表现,恐惧情绪启动并不总是不利于个体的估算表现。
议题五


汇报题目:《公共数据开放背景下数字公民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分类》
汇报人: 社会发展学院 刘星
内容回顾:公共数据开放是一项涉及广泛公众利益的社会治理运动,对参与主体开展数字公民教育,可提升其政策参与度与公共理性,进而推动公共数据价值的释放以及开放生态的有序运行。基于这样的价值逻辑,刘星同学从构建条件、目标、内容与特征等角度,探讨符合公共数据开放宗旨的数字公民教育模式,并结合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从主体关系与开放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参与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教育为辅的混合数字公民教育模式类型。
议题六


汇报题目:《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范德华层状材料的电磁性质研究》
汇报人: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郭天霞
内容回顾:自旋电子学利用自旋极化的电子或空穴作为信息载体,同时具有低能耗转换自旋态、处理数据速度快以及电路集成密度高等优点。因此,自旋电子学已经发展成为了最有前途的技术。郭天霞同学以此为背景,对范德华层状材料的电磁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三点展望:第一,寻找合适的二维磁性材料构建异质结,并在理论上给出实验可行性;第二,寻找合适有效的方法提升二维磁性材料的居里温度(奈尔温度),调节其电磁性质,使其在自旋电子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第三,基于物理模型对于体系的性质变化给出合理的解释。
议题七


汇报题目:《欧洲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生成背景、运行机制与基本类型》
汇报人: 教育科学学院 荆佳新
内容回顾:欧洲高度重视博士生教育,在多重背景下推动质量保障进程。从政策工具视角,欧洲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分为权威型、促进型、兼容型三种类型。权威型质量保障侧重国家立法、政府评估和问责;促进型质量保障侧重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自治;兼容型质量保障侧重政府评估、高等教育机构自治的融合。今后提高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应从锚定博士生教育质量“输入”,完善博士生招生制度,强化博士生培养机构的资源供给;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过程”管理能力;重视博士生教育质量“输出”,提高以学术能力、社会化能力为基础的博士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做出努力。





听完研究生们的精彩汇报,教师嘉宾分别进行全面、专业的点评。老师们不仅充分肯定了研究生们的研究成果,也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研究的本质和方法。同时,老师们也对研究生们未来的学术科研工作进行了指导。他们鼓励研究生们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学术研究领域,为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殚见洽闻,议论英发;俊彦云集,研学互鉴。本次“学术下午茶”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跨学科学习经历,不仅是简单交流想法,更涉及到不同学科概念、术语、认识论、方法论等复杂交融的过程。学科间的交流和碰撞有助于开阔研究思路,激发更深刻广泛的研究方向,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是各个学科携手并进的“温床”。抚今追昔,展望未来。身为扬大学子,我们要积极参与学科交流,怀揣着无限的科研热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