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机构 > 正文

科研机构

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简介

扬州大学乡土教育研究团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回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精神文化重建及乡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以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教育体系、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为发展使命。坚持“在地化、接地气、贴地式”的原则,致力于解决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团队建设了乡村教育振兴、乡土文化传承、乡土课程开发、乡村学校治理、乡村建设人才等六大分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1名,其中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3名,高级职称研究人15名。团队撰写的《关于地方高校培养更多“一懂两爱”人才 更好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建议》成为2022年焦新安代表在全国人大递交的重要提案,正在组织筹建“江苏省乡土教育研究论坛”“全国百年乡村小学现代化转型发展联盟”等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近五年,候选人及团队在乡村教育振兴领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9项,成果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5项,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相关成果被省级以上领导批示或采纳6项,在国内学术期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学报》《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发展与研究》以及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和《Frontiers in Psychiatry》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论文。与此同时,承接新疆、甘肃、云南、陕西等地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培训、脱产研修、“送教上门”、对口支援和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开展乡村教师教师培训。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放大学科门类齐全优势,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团队整合教育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教师队伍组成课程团队,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加大对“知农爱农兴农”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致力于培养具有“归农”情怀和时代精神的“美丽乡村”建设者,积极参与到实施高质量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行动中去。

团队将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知农爱农”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引导大学生向未来的“三农”生活和经验回归,培养学生对乡村自然的爱和对推动当地文化传承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通过校院联动、校地协同,建立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网络的“四位一体”实践育人格局,形成整体性、系统性、融合性的“知农爱农”乡土实践育人新模式。以“四新”建设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农文结合,始终把爱国爱乡、家国同构的主题贯穿课程始终,融乡土文化、乡土历史、乡土政治、乡土社会等内容于其中,将地方性和传统性的知识文化作为学校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内容,夯实从事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情感认同;联合相关高校、农业部门、企业等开展“知农爱农”实践教学案例库建设和实践类一流课程建设,积极创建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教育载体,推动“乡村振兴”新型人才培养往深里走、实里走。

团队介绍:

一、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力量分布

(一)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薛晓阳、史华楠、夏剑、时广军

(二)乡土教育与人才培养:查永军、刘牧、李海龙、何桂宏

(三)乡土课程与教师发展:刘佳、宋立华、李新翠

(四)乡土教育百年变迁史:朱季康、王雄、王聪颖

(五)乡村学园与空间建设:张世义、江夏、王艳

(六)乡村青少年心理发展:张奇勇、姜子云、张大为

二、多学科支持中心

古典文献学:钱宗武

文艺美学:姚文放

中国语言文学:徐林祥

古代文学:戴健

区域经济学:秦兴方

马克思主义理论:刘诚

历史文化学:刘建臻

文化传播学:秦宗财

文艺美学:赵彦芳

思想政治教育:唐慧玲

社会学:冯敏良

乡土地理测绘:王丹

三、团队荣誉顾问

南京师范大学   张乐天教授

诚聘英才
  •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邮编:225002  电话(传真):0514-87975536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