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培养方案

“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4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遵守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具有较系统扎实的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心理学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心理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应用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

2.了解国内外心理学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及其应用前景,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具有较扎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4.较熟练地掌握心理学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研究、问卷设计、数据处理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的能力及较强的论文撰写能力。

5.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独立查阅及系统分析外文专业文献,能应用外语参与学术交流。

6.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二、研究方向

1.“情绪心理学”:本方向主要采用行为、眼动、ERPfMRI等技术方法,与认知神经科学、医学、计算机等临近学科相结合,以健康人群和抑郁症、自闭症等临床人群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情绪影响注意、记忆、决策、社会认知等活动的脑与认知神经机制。

2.“健康心理学”:本方向主要研究个体的认知、情绪、人格与健康的关系和作用机理。注重运用科学心理学和健康理论和技术探讨认知与健康、情绪与健康、压力与健康、人际关系与健康、职业与健康、运动与健康、人格与健康等内容,以维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及改造能力。

3.“生物心理学”:本方向力求探究多种心理现象的生物学机制。通过动物模型、脑成像、肠脑交互代谢物监控等技术手段,结合统计模型,分析认知加工过程及个体发育的生物学标记。

4.“学习心理学:本方向主要研究人类学习的特点、机制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培养的基本原则、知识学习与创造力培养及其关系。注重运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评价、思维策略、工作记忆、认知策略、非智力因素、教学策略、生态教学等的教与学的方法和路径。

5.“教育心理学”:关注在传统和基于计算机环境条件下的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包括动机、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学习动力、情绪、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促进等。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如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下,青少年的学习特点。

6.“学校心理学”:本方向主要研究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心理问题的成因、机制和干预措施,以促进学生和教师适应学校的学习和工作。注重运用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探讨心理预防、心理卫生、心理评估、心理咨询、行为矫正、学习辅导和职业指导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学校心理服务方案和教育计划。

7.“心理咨询与治疗”:本方向主要研究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应用性问题。注重运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咨询师专业化成长途径、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内容,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8.“社会心理学”:本方向主要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性问题。在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概念、经典理论、典型研究范式和具体行动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人类特别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群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理论方面,力求从个体层面掌握自我意识、社会动机和态度、个体行为的特点,从群体层面了解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的变化机制,以及文化层面上理解社会变迁的过程。在实践方面,能结合相关社会学的行动研究,掌握切实的调查、描述、解释和干预特定社会群体(例如青少年群体)的工作方法。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组指导与个人自主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坚持以课程学习和研究为主,采取面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课堂学习与课外研读相结合的方法;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让硕士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把握本学科发展与研究动态,发挥学生的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个性;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诚聘英才
  •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邮编:225002  电话(传真):0514-87975536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